top of page

羅馬水道

 Roman Acqueduct

​沈函儀

牛津百科(Oxfor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中寫道:「羅馬的水利建設是昂貴且必要的奢侈,任何人均有權享有。」義大利藝術家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在維洛納廣場(Piazza Navona)所造之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便標誌著羅馬人和水密不可分的關係。羅馬的八月燠熱難耐,行走已久的旅人啊,眼前的水汩汩從從噴泉流出,請好好享用吧。

 

羅馬水道的誕生

 

羅馬的水利建設舉世聞名,起源於西元前312年,時任羅馬監察官(censor)的克勞狄(Appius Claudius Caecus)建造了羅馬第一條輸水道,名為阿皮亞水道(Aqua Appia)。此後五百年間,直至西元226年由羅馬皇帝賽維魯(Alexander Severus)建造亞歷山大水道(Aqua Alexandria)為止,羅馬總共興建了十一座輸水道,總長度超過八百公里,其中約四十七公里不行水於地面或地底,而是經由水道橋或其他建築所支撐。輸水道每日總輸水量則可達一百萬立方公尺,供給了當時超過一百萬的羅馬人口。

輸水道英文為Aqueduct,源自拉丁語:aque意指水,duct則是引導的意思。早期的羅馬尚未發展出大眾供水系統,用水主要來自於由地下水補充之泉水及河水,或是雨季時用桶子收集而來的屋簷滴水。南歐夏天炎熱少雨的氣候促進了羅馬大眾供水系統的發展,以解決用水量不足的窘境,供給數量眾多的需水設施使用,包括公共澡堂、公廁、噴泉、農場、花園、工業用水及家庭用水等等。除此之外,羅馬的下水道還帶走了城市的髒污,提高了居住環境的品質。

由於羅馬城內天然泉水不足,鄰近的台伯河水又過於骯髒而不堪使用,因此羅馬第一條輸水道阿皮亞水道的源頭來自十六公里外郊區的一座泉水。蜿延數公里的輸水道大部份築於地下,直到進入羅馬城內才有架高的行水橋。主因為興建之時正逢與薩莫內人(Semnite)的戰爭,此為防止敵軍襲擊水道之舉。阿皮亞水道的輸水終點為屠牛廣場(Forum Boarium),為當時處於低地的一個牛隻買賣市場。自從羅馬人受惠於第一條輸水道後,輸水道的興建成為歷屆羅馬執政者的重點施政項目。羅馬帝國時期尤其重視各式水利設施的興建,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帝國統治、鞏固羅馬認同的手段。因此,當時出現了大量與水利建設有關的各種建築計畫,比如另外十條輸水道:舊安尼奧水道(Anio Vetus)、瑪西亞水道(Aqua Marcia)、帖普拉水道(Aqua Tepula)、茱莉亞水道(Aqua Julia)、維爾戈水道(Aqua Virdo)、阿露西埃蒂納水道(Aqua Alsietina)、克勞蒂亞水道(Aqua Claudia)、塔伊阿納水道(Aqua Traiana)、新安尼奧水道(Anio Novus)、亞歷山大水道(Aqua Alexandria)。

由於羅馬人已逐漸了解到鉛對人體的危害,因此材質使用上以陶製的管道為主。輸水道一般建於地面下約零點五至一公尺左右,若遇到低地處比如山谷,則會利用虹吸原理將水順利往目的地輸送。[1]根據羅馬作家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其《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中所指出,為保護水道免受水蝕之害,輸水道的斜度多維持在一比四千八左右。除此之外,水道橋的多層設計有助於分散水壓,最有名的建築代表是位於南法的加爾橋(Pont du Gard),興建於西元前十九年,時為羅馬帝國的加利亞(Gallia)省。除了輸水的作用外,這座橋亦可供人車行走。興建完成後的修繕工作亦是不可輕忽的大事:硬水造成的鈣沉積以及管線破裂等因素,是導致定期維修的主因,由特定的團隊在需水量最低的夜晚中執行。

 

水之於羅馬人的重要性

 

水之於羅馬人極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反映於三方面:生活需求、農業以及工業。在第一座輸水道阿皮亞水道興建之初,羅馬人尚未發展出公共澡堂的概念,但隨著輸水量與其穩定度的增加,羅馬人得以建構頗具規模的的用水設施—大型的公共澡堂。相較於傳統的自家浴間或是數人共用的小澡間,大型澡堂的出現標誌了羅馬人水利建設的成就。因此,公共澡堂逐漸成為羅馬文化中建構族群認同的重要一環。當時一般羅馬城的民眾多居於因蘇拉(Insula),類似現今之公寓,但上層無供水設施,民眾必須至公用的噴泉(fountain)提取民生用水。因此,噴泉除了可供牲畜引用外,亦是人類飲用水的重要來源。

羅馬帝國的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數的八成左右,因此農業用水的穩定度是國之大事。雖然用水的權利人人皆有,但引取政府水道的水至私人用地須先申請執照。在地中海型夏乾冬雨的氣候中,用水來源的穩定度直接影響了作物的產量。透過執照的發放,政府得以控制水量的發放與使用。至於工業方面,穩定的水量有助於水輪的推動,或是液壓挖掘礦產(hydraulic mining)等工業活動。舉例而言,西班牙西北方的拉斯梅德拉斯(Las Médulas)有許多運用水來採礦的遺跡。

羅馬輸水道等水利工程的建立反映了水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盛世的羅馬帝國人口數不斷增長,如何解決龐大的需水量是政府面臨的難題。透過輸水系統的建立,民生、農業及工業用水得以取得穩定的來源,進而帶動帝國的整體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羅馬人不失其對於「公民」權利的重視。這點反映在政府的配水原則上:面臨缺水窘境時,政府會先限制公共澡堂的用水,最後才是人人均可使用的噴泉。歷經百年的發展,羅馬人已和「水」及其相關設施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貝尼尼的藝術創作便反應了這個緊密的關係。

 

水、四河噴泉與羅馬意象

 

貝尼尼的四河噴泉在當時的社會脈絡下具有重大意義。在四河噴泉的啟用儀式上,義大利歷史學家巴蒂諾契(Filippo Baldinucci)曾寫道:「我當時在維洛那廣場(Piazza Navona)上,聽見第一道水柱強而有力噴發而出的聲音。」四河噴泉代表了古羅馬水利建設的復興,象徵著昔日榮光的煥發。除此之外,在教宗英諾森十世(Innocent X)統治下,噴泉代表了羅馬中心的一條聖河,乘載著豐潤多產的意象,護佑著人民的平安。「水」之於羅馬人,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羅馬水道的虹吸原理模型 

HT=Header tank (左)水箱

RT=Receiving tank (右)接水箱

VB=Venter bridge (底)文特爾橋

G=Geniculus 彎處

Information

四河噴泉
Fountain of Four Rivers

地址:Piazza Navona, Rome, Italy

網站:http://goo.gl/4MDVLJ

電話:01084292721

Vide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