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巴黎〉 Paris through the Window
〈窗外巴黎〉是夏卡爾(Chagall)1912年至1913年間,描繪窗外景色的畫作。在這幅畫中,可以發現夏卡爾受到了奧菲主義的影響:彩紅色的窗戶框架,代表窗外多元的世界;而在天空的部分,則以繽紛的淺色調表現,不僅有股透明感,更讓各色間呈現相互疊加的效果。除此之外,在畫面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窗外屹立著巴黎的象徵──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不僅是巴黎的代表,也是巴黎現代性與藝術多元及自由的象徵,更是夏卡爾繪畫中常用到的地標,表現藝術之都巴黎給予他的創作自由與影響。
而看到畫面的左方,我們可以看到艾菲爾鐵塔右邊的跳傘者。其實,在畫作創作的前一年,恰好是人類以背包式降落傘跳傘成功的首例,而這種降落傘的發明者正是俄國人。或許我們可以推測,這項壯舉對夏卡爾產生的鼓舞,讓畫家嘗試把自己投射到該跳傘者中,表達自己空降到巴黎的挑戰、喜悅和希望。
然而,儘管許多元素似乎都表現了夏卡爾對巴黎的期待,但是,從畫面的些許線索中,我們或許也可以看到畫家的不安:畫中央那有著人臉、一臉哀傷的貓,似乎代表著永遠被困著的家貓,只能透過窗戶遙望艾菲爾鐵塔(巴黎)的命運。這或許也暗示了,夏卡爾對於能否在巴黎闖出一片天感到擔心。
另一方面,在巴黎期間,夏卡爾也常常思念著遙遠的故鄉。夏卡爾曾在自傳裡提到,阻止他飛奔回去的,是巴黎與故鄉的遙遠距離,而這種情形,在這幅畫中,似乎也以窗外那顛倒而無法行走的火車表現了出來。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或許我們也可以試圖解讀畫幅右下角那兩面人物的意涵:兩面人物或許代表了夏卡爾本人,藍色的臉望向如今生活著的西方世界,而另一邊遙望的,則是遙遠的故鄉。這不只表現了空間上的兩地分隔,也顯現出夏卡爾情感上的分割。內心對於巴黎與故鄉有著掙扎,雖共用一個身體但想法是不一樣的,凸顯了夏卡爾身不由己、無法分身兩地的無奈。另外也可能代表著巴黎的多元性,而夏卡爾在這之中的矛盾。
Marc Chagall, Paris through the Window, 1913. Oil on canvas; 136 x 141.9 cm.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如上面提到的,如果兩面人隱喻著夏卡爾,那麼夏卡爾內心對於來巴黎發展這件事,或許是有矛盾與掙扎的。那麼夏卡爾是否後悔來到巴黎呢?我覺得,這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我們可以發現,隱喻巴黎方向的手掌上,放著一顆金色的心。金色通常帶給人一種堅定的感覺,因此,這或許可以解釋為,夏卡爾仍會在巴黎堅持下去的決心,而藍臉旁盛開在窗台的花草,似乎也呼應著這點。花對於夏卡爾有著特別的意義,他第一次收到的花是貝拉送的,花對他而言,連結到貝拉的溫柔,所以窗台的花可以隱喻著夏卡爾在不安環境中內心存有的希望之花。延伸到左下方的花束,那是放在花瓶中可擺在室內的,同樣可能意味著夏卡爾得以安心的避風港。
在有著兩個臉龐的人左上方有一對男女頭對著頭橫著飄在空中,有一說是象徵著猶太文化裡的舞蹈元素。但順著花的含義,可能暗喻著夏卡爾與蓓拉這一對戀人分別漫步在巴黎與俄國的街頭,而腦海裡想著的是對方。
簡而言之,窗外巴黎是被七彩窗架框著的世界,夏卡爾身處其中,看出去的世界理應是是那麼的多元與自由,但內心卻仍懷有深深的鄉愁。不過開著的窗戶可能表示著被框住的世界裡,其他元素也可進來。或許如此,夏卡爾惦記的故鄉元素與猶太色彩才得以被帶入而出現在窗外吧。在這幅畫裡,夏卡爾用了許多符號性的元素來表達他的心情,表現他內在與外在空間、過去(傳統)與現在(現代)、想像與現實間的衝突。透過這些隱喻,我們似乎可以看出夏卡爾一方面對於能夠在巴黎進行創作感到喜悅與期待;另一方面,畢竟是首次來到巴黎,他內心對於自己的畫作能否被認同還是感到不安與焦慮。
(作者:歷史三 梁嘉敏)
延伸閱讀:Monica Bohm-Duchen, Chagall (Art & Ideas) . London: Phaidon Press, 1998. Ch. 2 “Now Your Colours 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