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aris 巴黎(1910-1914)

      1910年,在國會議員韋納佛(Maxim Vinaver)的贊助下,夏卡爾(Chagall)從俄國來到了當時藝術世界的中心--巴黎,並以一個異國他者的身份開始大量接收並認識西歐的藝術精髓。巴黎的藝術運動相當興盛,野獸派、立體派、奧菲主義等等相繼出現,挑戰以往對於藝術的認知。夏卡爾不只在藝術學校裡學習,也在咖啡廳、博物館、畫廊、沙龍、展覽中吸收新知。雖然夏卡爾自身否認受到派別影響,但巴黎時期確實是他畫風改變相當劇烈的一個重要時期。

 

     夏卡爾一開始住在眾多藝術家聚集的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當時他剛從蘇俄到巴黎,無論在心境上或是藝術的認知上都面臨極大的挑戰。從1910年的〈工作室〉(The Studio)這幅畫中可看見他於蒙帕納斯居所中的樣貌與心境,畫風也受到野獸派影響,從俄國較為寫實、低調的路線到用色構圖強烈、大膽的轉變。

 

      1911年冬他搬進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居住的「蜂巢」(La Ruche or The Beehive)裡,夏卡爾在此認識許多對他影響很深的朋友,如布萊斯·桑德拉爾(Blaise Cendrars)、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和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等,見識到更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向詩人阿波利奈爾致敬〉(Homage to Apollinaire)中顯示他受立體派、奧菲主義的影響,也表示他對這些人在藝術之路上奮鬥的敬意。

 

      蜂巢裡有許多來自俄羅斯或波蘭的猶太流亡者,他們的身份使彼此聚在一起,夏卡爾卻不太能完全融入或認同他們之間的關係,顯示他模糊的認同。如在〈窗外巴黎〉(Paris through the Window)中,一方面表現了夏卡爾對法國的嚮往,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對於故鄉、猶太文化難解的情感,透露出他對過去(故鄉、猶太元素)與未來(在巴黎習得的風格)所面對的矛盾憂愁。

 

      這種矛盾源於夏卡爾在巴黎受到許多派別影響,雖然皆能轉化其中要素成為自己的風格,不流於單純模仿,但仍可看出他的許多作品帶有猶太與俄國等故鄉元素。他的這種繪畫的多元性使他被阿波利奈爾評為不能被定義為某個畫派的藝術家。1912年,他的作品開始陸續有展覽,但並不甚順利,直到阿波利奈爾把夏卡爾介紹給柏林的畫商瓦爾登(Herwarth Walden)。1914年,夏卡爾的首次個展在「風暴畫廊」(Der Sturm)舉辦並獲得不錯迴響。不久,夏卡爾為了迎娶貝拉,即從巴黎返回了俄國。

 

作者:生傳四 葉兆文、歷史三 梁嘉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