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半(詩人)〉 Half Past Three (The Poet)
夏卡爾剛搬到「蜂巢」(La Ruche)時,在用色及構圖上受到了野獸派與立體派的影響。而這幅完成於1911年的畫作正是受到他的友人——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的奧菲主義影響的著名畫作。這幅畫另一個名稱叫做〈詩人〉,讓人不禁聯想到夏卡爾與詩人的關係。
夏卡爾雖然本職為畫家,然而,他對於同為猶太或其他身份的畫家同伴覺得難以融入。相反的,他與詩人的關係匪淺,他本人也是個詩人,到了巴黎後,比起其他畫家更常與詩人朋友為伍。夏卡爾也曾提到,比起其他同僚,詩人朋友更能理解他的畫。其中,夏卡爾最要好的詩人朋友——布萊斯·桑德拉爾(Blaise Cendrars)就曾對他評價道:“A genius, as split as a peach”[1],意思是像桃子般分裂的天才,意指夏卡爾畫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本源相同,他的畫作就像一首詩,所以詩人比起其他畫家反而更易看懂夏卡爾的畫。對此,夏卡爾畫了這幅〈三點半(詩人)〉作回應。畫中人物有一說是夏卡爾自己,也有人認為是畫一位時常在大清早拜訪夏卡爾畫室、喝咖啡的俄國詩人朋友——麥金(Mazin),這可能正是〈三點半〉畫名的由來。但不論是夏卡爾或是麥金,裡面角色設定都是詩人,所以這幅畫也叫〈詩人〉。
畫面中的男人坐在桌前,一手拿著筆,另一手拿著咖啡杯,腿上則擺放著一本攤開的筆記本。而一旁桌上的酒瓶、叉子、刀子則扭曲而傾斜,彷彿與這主角躍動的思緒有所呼應。左方的綠色小貓則輕輕舔著男人的袖子。整幅畫以鮮明的綠色、藍色、紅色為主,呈現強烈的視覺效果,而採立體派畫法的物件相互組合、關聯,產生十分生動的故事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男子倒反過來的頭,按照夏卡爾的繪畫習慣,可以猜想這可能是受到意第緒語諺語“fardreiter kop”的影響。它的意思是「倒
Marc Chagall, Half Past Three (The Poet), 1911. Oil on canvas; 195.9x 144.8 cm.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過來的頭」,譬喻像是頭昏眼花、喪失知覺的精神狀態。畫名〈三點半〉雖未點出是清晨三點半還是下午三點半,但就畫中人桌上的酒瓶、手上的咖啡,以及這倒轉過來的頭與其背後的隱喻,可以猜想這應該是一張描繪巴黎藝術家在清晨三點半時,處於創作的高峰與精神的渙散之際的狀態。
在夏卡爾的自傳中,他亦曾提到自己在巴黎的畫室中,時常熬夜整晚創作的生活:“In those studios lived the artistic Bohemia of every land. While in the Russian ateliers an offended model sobbed; from the Italians’ came the sound of songs and the twanging of a guitar, and from the Jews debates and arguments, I sat alone in my studio before my kerosene lamp. A studio jammed with pictures. . . . I used to stay up all night long.”(中文譯文:工作室中住著來自各處的藝術家。在俄國畫室中,一位受到冒犯的模特兒正在啜泣;而琅琅歌聲與吉他的樂音則同時從義大利人那兒傳來。至於猶太人這裡,置身於辯論與爭執中,我獨自坐在工作室裡的煤油燈前。工作室裡放滿了畫作,而我時常在那兒熬整晚的夜。)無論這幅人像中的男子是否為夏卡爾本人,這無疑是他在巴黎時期創作生活的寫照。
(作者:歷史三 梁嘉敏、中文二 葉柔妤)
[1] Ingo F. Walther and Rainer Metzger, Marc Chagall, 1887-1985: Painting as Poetry, trans. Michael Hulse (Cologne: Taschen, 1987), 22.
延伸閱讀
Jackie Wullschlager, Chagall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08).
Marc Chagall, My Lif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