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畫像1907〉  Self-portrait 1907

      這幅自畫像是夏卡爾(Chagall)於1907年所繪。1907年夏卡爾進入聖彼得堡皇家保護藝術協會(School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ts)所創建的學校就讀,學習繪畫,但是根據他在自傳《我的生活》(My Life)的第11章,他批評主任Roehrich只會寫令人匪解的詩還有關於歷史與建築的書,他也無法理解老師在說什麼,雖然很努力但是卻沒有什麼收穫,圍繞在身邊的總是沒意義的讚美,而他的畫作常常被老師認為是無意義的塗鴉,他覺得他並不滿足於這個學校,在這裡浪費了兩年,於是他動身前往Bakst的學校。在這樣封閉的氣息中,夏卡爾畫下了這幅自畫像。

 

      夏卡爾一貫大膽狂放的畫風有極大的差異,如果單憑一眼,大概會將它視為一幅常見而普通的寫實畫,但在認真端詳後,可以發現此畫與一般的自畫像強調的特點有所區隔,還是帶有那一股無法抹滅的夏卡爾風格。不過在這個時期,聖彼得堡皇家保護藝術協會提供夏卡爾的是自上個世紀就流傳下來的傳統藝術精神–寫實畫風,從明顯還留在畫布上的勾勒線條,能夠判斷這幅自畫像在上色前有打過底稿,應該是素描之類的畫作,於是在臉部和頭髮的區塊,筆觸是一板一眼的呈現皺紋、輪廓、形體的概念,可是在背景的部分,便可以察覺那一股無法抹滅的夏卡爾風格。

 

Chagall, Self-portrait. 1907, Saint Petersburg .

 

      從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名作〈蒙娜麗莎〉,可以看出背景對於一幅自畫像而言是極重要的因素,蒙娜麗莎因為有了延伸性的背景透視感,讓人感受到畫的延展性,可是夏卡爾不用背景襯托自畫像的重頭戲,卻反常地將背景用單純兩種重疊色塊填滿,除了和臉部及衣領有對比色調的凸顯,也讓人感受到這幅自畫像的企圖不只是臉部表情的呈現,背景也不甘寂寞地平衡了整幅畫,讓自畫像不在單調的只為強調那張臉,而是讓人物和背景巧妙的同時吸引目光。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夏卡爾的臉部表情,剎看之下似乎是冷靜理性的平和神情,可是當目光和他那雙綠色瞳孔相接停留超過三秒時,猛然蹦進腦海的是那種志得意滿、等待大展身手時機的抱負青年,雖然帶有一點對未來的徬徨感卻有種不輕易向時代低頭的骨氣流露在畫中。在那種猶太身分被壓迫的潮流中,夏卡爾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想必具備著大無畏的精神,因此即使在聖彼得堡皇家保護藝術協會不得志,夏卡爾依然懷著初心跨步向前,尋找下一個階段的另一片天空。

 

(作者:歷史二 朱子潔)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