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畫像 1914〉  Self-portrait 1914

      這幅自畫像繪於夏卡爾(Chagall)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而離開巴黎,返回家鄉維捷布斯克(Vitebsk)之後。有別於他一貫夢幻、鮮豔的風格,這幅自畫像傾向於寫實主義的畫法,表現出夏卡爾較為沈靜、內斂的一面。此外,夏卡爾於1914年曾造訪柏林,很可能也受到當時所展出的梵谷(Van Gogh)自畫像的影響,因而重新以較傳統的畫風檢視自己的藝術技巧。在1910年移居巴黎後的這四年當中,他先後接觸了當時最新潮的立體派、野獸派及表現主義,然而他並不受限於任何一派,反而致力於開創自己獨樹一格的畫風。由這幅寫實主義的自畫像,更可看出他在創作上勇於大膽嘗試各種可能的精神。


      在這幅自畫像中,夏卡爾透過白色領子強而有力的線條和綠色的衣服,襯托出臉部的輪廓。左方的百合葉彎曲的弧度、強勁的筆鋒和鮮明的顏色,令人聯想到古希臘象徵勝利的桂冠上面的月桂葉。而綠色葉子與白色領子強烈的對比,亦使畫面顯得更為生動鮮活。夏卡爾營造出的畫面與氛圍,呈現了他這個階段對自我的審視與觀察,也呼應了當下的心理狀態。特別的是,在構圖上,夏卡爾看似躲在百合葉後面,但他的雙眼卻炯炯有神地看向斜前方。這顯示了他內心的兩個面向:一方面,他自信而有企圖心,對自己豐沛的創造力感到信心滿滿,且對自己要前往的方向胸有成竹。另一方面,退在畫面後方的他,似乎仍在觀望,不願意完全向世界暴露出自我。這反映了他在巴黎發展的心路歷程。

Marc Chagall, Self-portrait, 1914. Oil on cardboard; 29.2 x 25.7cm,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在創作的道路上,他不斷找尋自我的認同,努力使自己嶄露頭角,希望能在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這其中的艱困和挫折,讓天性敏感纖細的他,必須以更謹慎的態度與世界應對。

 

      1914年一戰爆發,旅居巴黎的夏卡爾只好回到家鄉。受到西歐新潮的洗禮之後,再回到仍在專制帝國統治下的俄國,他想必覺察了許多陳舊落伍的思想與弊病,但重返家鄉的懷抱,或許亦提供了他重新自省在巴黎一切所學所聞的機會。這幅自畫像裡的夏卡爾,炯炯有神的雙眼,既有青年充滿理想的熱忱,亦有知識份子憂懷殤時的懷抱,而更重要的是,那在亂世中的練達與洞見。在這幅畫像中,畫家的筆未必是全然擬真的,但其中的抱負與情懷卻是溢於言表的真誠。

 

(作者:中文二 葉柔妤)

 

參考資料

Emily Hage, Masterpieces from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Impressionism and Modern Art (2007)

bottom of page